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无唇褶;趾4个;有额顶囟;背面棕褐色,自枕部至尾基部背正中一般
有一条若断若续的深色纵脊纹。
形态 依据黑龙江哈尔滨、呼玛(5雄、3雌、卵及幼体)、吉林(8雄、1雌、卵及幼
体;白河41尾成体)标本。
成体:雄鲵全长84mm,雌鲵81mm左右(全长可达132mm)。头部扁平,呈椭圆形;
体背、腹略扁;尾侧扁,末端钝尖。吻端圆而高,吻棱不显;鼻孔略近吻端或在吻眼之
间,鼻间距大于眼间距;眼大,眼径约等于或略大于吻长或眼间距;口较大,口后角位
于眼后角的后下方,唇缘平齐,无唇褶;上、下颌具细齿,犁骨齿列呈“ひ”形;舌大,
长卵圆形,粘着口腔底部,仅前缘及两侧缘游离。
四肢短弱,后肢较前肢略粗壮;前肢前伸时指端达眼后角,前后肢贴体相向时,指、
趾间相隔2~3个肋沟;指4个,指长顺序为2、3、1、4,趾4个,趾长顺序为2、3、4、
1;掌、蹠部无角质鞘,指、趾扁平,末端钝圆,基部无蹼;肛孔纵裂;尾侧扁而较短,
尾长为头体长的64%~72%,尾基宽厚;尾背鳍褶平直,起于尾基部背面,向后逐渐明显;
腹鳍褶起于肛后尾长的1/4处,在后段开始明显,尾末端钝尖。
皮肤光滑。颈褶明显;眼后角至颈褶有一浅纵凹痕,在口角上方凹痕分枝弯向下方
与口角处短肤沟相交,颈侧部位较隆起。体侧有肋沟13~14条,向下横贯腹面。
生活时背面为棕褐、棕黄或橄榄棕色;自枕部至尾基部背正中有1条若断若续的黑
褐色纵脊纹;从眼后至尾两侧各有1条黑褐色纵纹,纵纹下方由深至浅,且多散有深色
斑或细纹,致使躯干背面显现出3条深色纵纹,其间为两条色浅的宽纵带。腹面浅灰色
或呈污白色。
第二性征:雄鲵肛部明显隆起,肛裂多呈“↑”形。
骨骼:头骨骨化程度较弱,上颌骨向外后方倾斜,头骨前后几等宽,即左右上颌骨
间距与方骨外侧间距几相等;犁骨齿列较长,呈“\∕”形,内枝长于外枝2倍左右,
表20 极北鲵成体量度(哈尔滨:呼玛)
Table 20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 Dybowski(Huma,Harbin)
单位:mm
5♂♂ 3♀♀ 5♂♂ 3♀♀
全 长
TOL 80.0~88.0
83.8 77.0~85.0
81.3 头 高
HH 6.0~6.5
6.2
12.7% 6.0
6.0
12.1%
头体长
SVL 47.5~50.0
48.8 46.0~53.0
49.7 尾 长
TL 33.0~38.0
35.0
72.0% 27.0~36.0
31.7
63.7%
头 长
HL 10.0~12.5
11.4
23.4% 10.0~12.0
11.3
22.8% 尾 高
TH 4.5~5.4
5.0
13.3% 5.0
5.0
10.1%
头 宽
HW 8.0~9.5
8.9
18.2% 8.5~9.0
8.7
17.4% 尾基宽
TW 4.0~5.0
4.6
9.4% 4.0~4.5
4.3
8.7%
内枝起自犁腭骨内侧后端;前颌骨和鼻骨之间无囟门,在额骨和顶骨之间有一纵长的囟
门;泪骨入外鼻孔,不入眼眶。上舌软骨软骨质,无骨化团;第一对角鳃软骨与第一对
上鳃软骨合并,前者基端宽大成角状;第二对角鳃骨与第二对上鳃骨骨化。
卵:卵粒均匀分散在卵胶袋内,呈球形,直径1.5~2.Omm,动物极黑色,植物极色
稍浅或为灰褐色。卵粒外包以透明胶膜。
幼体:刚出卵胶袋的幼鲵全长9mm左右,有3对羽状外鳃和1对棒状平衡枝,体
黑色,常沉于水底,很少活动。次年,幼体全长35~6Omm时,体形和颜色均与成体
相同。
变异:观察吉林(8雄、1雌、5幼)标本,成鲵全长86.3~122mm,背面颜色深浅及色
斑的多少变异颇大。9个成体中,6个头体背面浅色宽纵带明显,1个略显,2个无,5
个幼体均明显;多数标本浅色纵带以眼后延至尾末,有的仅在尾基部位逐渐模糊不清;
浅色纵带正中深色脊纹也有粗有细,或断或续。黑龙江省尚志县山区的(7雄、6雌)标本
体形明显肥大,雄鲵全长124(115~130)mm,雌鲵120(110~130)mm左右。
有一条若断若续的深色纵脊纹。
形态 依据黑龙江哈尔滨、呼玛(5雄、3雌、卵及幼体)、吉林(8雄、1雌、卵及幼
体;白河41尾成体)标本。
成体:雄鲵全长84mm,雌鲵81mm左右(全长可达132mm)。头部扁平,呈椭圆形;
体背、腹略扁;尾侧扁,末端钝尖。吻端圆而高,吻棱不显;鼻孔略近吻端或在吻眼之
间,鼻间距大于眼间距;眼大,眼径约等于或略大于吻长或眼间距;口较大,口后角位
于眼后角的后下方,唇缘平齐,无唇褶;上、下颌具细齿,犁骨齿列呈“ひ”形;舌大,
长卵圆形,粘着口腔底部,仅前缘及两侧缘游离。
四肢短弱,后肢较前肢略粗壮;前肢前伸时指端达眼后角,前后肢贴体相向时,指、
趾间相隔2~3个肋沟;指4个,指长顺序为2、3、1、4,趾4个,趾长顺序为2、3、4、
1;掌、蹠部无角质鞘,指、趾扁平,末端钝圆,基部无蹼;肛孔纵裂;尾侧扁而较短,
尾长为头体长的64%~72%,尾基宽厚;尾背鳍褶平直,起于尾基部背面,向后逐渐明显;
腹鳍褶起于肛后尾长的1/4处,在后段开始明显,尾末端钝尖。
皮肤光滑。颈褶明显;眼后角至颈褶有一浅纵凹痕,在口角上方凹痕分枝弯向下方
与口角处短肤沟相交,颈侧部位较隆起。体侧有肋沟13~14条,向下横贯腹面。
生活时背面为棕褐、棕黄或橄榄棕色;自枕部至尾基部背正中有1条若断若续的黑
褐色纵脊纹;从眼后至尾两侧各有1条黑褐色纵纹,纵纹下方由深至浅,且多散有深色
斑或细纹,致使躯干背面显现出3条深色纵纹,其间为两条色浅的宽纵带。腹面浅灰色
或呈污白色。
第二性征:雄鲵肛部明显隆起,肛裂多呈“↑”形。
骨骼:头骨骨化程度较弱,上颌骨向外后方倾斜,头骨前后几等宽,即左右上颌骨
间距与方骨外侧间距几相等;犁骨齿列较长,呈“\∕”形,内枝长于外枝2倍左右,
表20 极北鲵成体量度(哈尔滨:呼玛)
Table 20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 Dybowski(Huma,Harbin)
单位:mm
5♂♂ 3♀♀ 5♂♂ 3♀♀
全 长
TOL 80.0~88.0
83.8 77.0~85.0
81.3 头 高
HH 6.0~6.5
6.2
12.7% 6.0
6.0
12.1%
头体长
SVL 47.5~50.0
48.8 46.0~53.0
49.7 尾 长
TL 33.0~38.0
35.0
72.0% 27.0~36.0
31.7
63.7%
头 长
HL 10.0~12.5
11.4
23.4% 10.0~12.0
11.3
22.8% 尾 高
TH 4.5~5.4
5.0
13.3% 5.0
5.0
10.1%
头 宽
HW 8.0~9.5
8.9
18.2% 8.5~9.0
8.7
17.4% 尾基宽
TW 4.0~5.0
4.6
9.4% 4.0~4.5
4.3
8.7%
内枝起自犁腭骨内侧后端;前颌骨和鼻骨之间无囟门,在额骨和顶骨之间有一纵长的囟
门;泪骨入外鼻孔,不入眼眶。上舌软骨软骨质,无骨化团;第一对角鳃软骨与第一对
上鳃软骨合并,前者基端宽大成角状;第二对角鳃骨与第二对上鳃骨骨化。
卵:卵粒均匀分散在卵胶袋内,呈球形,直径1.5~2.Omm,动物极黑色,植物极色
稍浅或为灰褐色。卵粒外包以透明胶膜。
幼体:刚出卵胶袋的幼鲵全长9mm左右,有3对羽状外鳃和1对棒状平衡枝,体
黑色,常沉于水底,很少活动。次年,幼体全长35~6Omm时,体形和颜色均与成体
相同。
变异:观察吉林(8雄、1雌、5幼)标本,成鲵全长86.3~122mm,背面颜色深浅及色
斑的多少变异颇大。9个成体中,6个头体背面浅色宽纵带明显,1个略显,2个无,5
个幼体均明显;多数标本浅色纵带以眼后延至尾末,有的仅在尾基部位逐渐模糊不清;
浅色纵带正中深色脊纹也有粗有细,或断或续。黑龙江省尚志县山区的(7雄、6雌)标本
体形明显肥大,雄鲵全长124(115~130)mm,雌鲵120(110~130)mm左右。
生物学
极北鲵多生活在海拔200~1800m的丘陵、山地植被较好的静水域及山
沟附近,非繁殖期营陆上生活,常栖息活动于低洼潮湿的草甸、堤坝下或田埂边松软湿
润的泥土中,有的隐伏在草垛、枯枝落叶层下面;炎热时也常成对的匿居于离地面
30~40cm深的洞穴中;秋季经常发现在菜窖或较深的泥土中集聚;在山区常出没于林缘
的小溪边或水塘内。夏季天气炎热时很少出外活动,昼伏夜出,黄昏或雨后外出活动,
常在草地、水边觅食昆虫、软体动物、蚯蚓和水生昆虫等。9月中、下旬入蛰,冬眠洞
穴深达2O~30cm多在翌年4月中旬出蛰,出蛰日期可随各地气温变化而稍有提前或延
后。成鲵出蛰后陆续进入附近的静水域配对产卵。极北鲵只在繁殖期进入水中活动。
极北鲵的繁殖期,随栖息地区的气温不同而有差异。在吉林省长春近郊约4月中旬
开始产卵,气温8℃左右;长白山的小天池(海拔1800m)却迟至6月中旬。在哈尔滨市近
郊,则在5月初或中旬开始产卵,在黑龙江省的山区4月上旬当气温达到3~5℃时,极
北鲵即可产卵。极北鲵产卵场所一般是在冰雪融化后形成的浅水洼,或终年积水的小水
塘及稻田边的水沟内以及山溪缓流深水处,水深20~100cm,水中有水草和枯枝。极北鲵
的繁殖是一雌多雄,体外受精。产卵多在夜间进行。雌体临产时,慢慢爬上并俯卧于距
水面2cm的水草或枯枝上,四肢紧抱水草。这时,雌体泄殖腔孔微开并排出白色黏液,
雌体便把紧抱枝叶的四肢松开,前肢贴于体侧,后肢放松,使整个身体腹面朝上,游离
在水中(仅以一段卵袋粘着在枝、叶上)。就在这时,早已在旁注视的3~4条雄鲵便争先
恐后的迅速靠近雌鲵,有的用嘴咬住卵袋,的用前肢抱住卵袋,卷曲身体与雌鲵缠绕
成一团,并不断摆尾,后肢有节奏地蹬踹雌鲵,雌鲵也在挣扎,在这样的情况下雌鲵把
卵胶袋产出,在以上行为的同时雄体排出乳白色雾状精液附于卵胶袋周围,即完成体外
受精。据张克勤等(1993)报道,该鲵繁殖完毕,成鲵离开水域,再进入产卵场附近的土
中进行繁殖后休眠,经2~3周,于5月初苏醒开始活动。
雌鲵同时产出两条黏滑透明的卵袋。刚产出的卵袋长50~70mm,直径9~1Omm,其
内的卵粒紧挨在一起;经吸水后膨胀,乳白透明的卵袋略闪蓝色光泽,呈圆柱状,直径
14~25mm,长一般为9O~200mm,两端渐细,表面具韧性,皱褶明显,其内充满无色透
明的胶状物,卵粒分散在当中,两条卵袋以一端相连呈柄状,粘着于水草或枯枝及石块
上,另一端悬浮于水中。左右卵胶袋内含卵数均不相等,每一条卵胶袋内含卵35~100
粒。每一雌鲵可产卵74~175粒。卵在胶袋内逐渐发育,而卵袋中的胶状物随之液化。
当胚胎发育到约9mm时,卵袋内的胶状物完全液化呈水状,幼体在卵胶膜内翻滚扭动,
并突破其膜到卵胶袋内,2~3天即可冲破卵胶袋进入水中,开始在水中独立生活,初出
胶袋的幼体常静伏于水底。这一过程即为孵化期,在正常年份为15~20天,低温年份可
达35天。孵出的幼体20天左右出现前肢芽;50天时后肢已出现4趾,外鳃开始萎缩,
全长约4Omm;80~100天完成变态。幼体以水蚤、水丝蚓、孑孓及其他小型水生无脊椎
动物等为食。林蛙及其蝌蚪是该鲵幼体的主要天敌。
费梁和江建平于1994年4月17日曾在吉林长白山下的白河镇附近观察数十尾成
鲵在水坑内配对产卵,统计了9对卵袋,每条卵袋长90~140(107.2±14.37,n=18)mm,
卵袋直径为14~20(17.3±1.78,n =18)mm,每条卵袋内含卵36~75(51.1±11.25,n=18)
粒,一只雌鲵产卵72~144(102.1±21.49,n=9)粒。卵粒交错排列在卵胶袋内,有的卵
胶袋刚产出不久,其内卵细胞尚未分裂;有的卵袋内的卵已发育到卵黄栓期至尾芽期。
据Borkin(1999,引自Sytin et al.,1987)记载,极北鲵的卵胶袋形状随胚胎发育时期不
同其形态有变化,刚产出时卵胶袋弯曲少,在囊胚期时弯曲多,胚胎孵化后其弯曲又
沟附近,非繁殖期营陆上生活,常栖息活动于低洼潮湿的草甸、堤坝下或田埂边松软湿
润的泥土中,有的隐伏在草垛、枯枝落叶层下面;炎热时也常成对的匿居于离地面
30~40cm深的洞穴中;秋季经常发现在菜窖或较深的泥土中集聚;在山区常出没于林缘
的小溪边或水塘内。夏季天气炎热时很少出外活动,昼伏夜出,黄昏或雨后外出活动,
常在草地、水边觅食昆虫、软体动物、蚯蚓和水生昆虫等。9月中、下旬入蛰,冬眠洞
穴深达2O~30cm多在翌年4月中旬出蛰,出蛰日期可随各地气温变化而稍有提前或延
后。成鲵出蛰后陆续进入附近的静水域配对产卵。极北鲵只在繁殖期进入水中活动。
极北鲵的繁殖期,随栖息地区的气温不同而有差异。在吉林省长春近郊约4月中旬
开始产卵,气温8℃左右;长白山的小天池(海拔1800m)却迟至6月中旬。在哈尔滨市近
郊,则在5月初或中旬开始产卵,在黑龙江省的山区4月上旬当气温达到3~5℃时,极
北鲵即可产卵。极北鲵产卵场所一般是在冰雪融化后形成的浅水洼,或终年积水的小水
塘及稻田边的水沟内以及山溪缓流深水处,水深20~100cm,水中有水草和枯枝。极北鲵
的繁殖是一雌多雄,体外受精。产卵多在夜间进行。雌体临产时,慢慢爬上并俯卧于距
水面2cm的水草或枯枝上,四肢紧抱水草。这时,雌体泄殖腔孔微开并排出白色黏液,
雌体便把紧抱枝叶的四肢松开,前肢贴于体侧,后肢放松,使整个身体腹面朝上,游离
在水中(仅以一段卵袋粘着在枝、叶上)。就在这时,早已在旁注视的3~4条雄鲵便争先
恐后的迅速靠近雌鲵,有的用嘴咬住卵袋,的用前肢抱住卵袋,卷曲身体与雌鲵缠绕
成一团,并不断摆尾,后肢有节奏地蹬踹雌鲵,雌鲵也在挣扎,在这样的情况下雌鲵把
卵胶袋产出,在以上行为的同时雄体排出乳白色雾状精液附于卵胶袋周围,即完成体外
受精。据张克勤等(1993)报道,该鲵繁殖完毕,成鲵离开水域,再进入产卵场附近的土
中进行繁殖后休眠,经2~3周,于5月初苏醒开始活动。
雌鲵同时产出两条黏滑透明的卵袋。刚产出的卵袋长50~70mm,直径9~1Omm,其
内的卵粒紧挨在一起;经吸水后膨胀,乳白透明的卵袋略闪蓝色光泽,呈圆柱状,直径
14~25mm,长一般为9O~200mm,两端渐细,表面具韧性,皱褶明显,其内充满无色透
明的胶状物,卵粒分散在当中,两条卵袋以一端相连呈柄状,粘着于水草或枯枝及石块
上,另一端悬浮于水中。左右卵胶袋内含卵数均不相等,每一条卵胶袋内含卵35~100
粒。每一雌鲵可产卵74~175粒。卵在胶袋内逐渐发育,而卵袋中的胶状物随之液化。
当胚胎发育到约9mm时,卵袋内的胶状物完全液化呈水状,幼体在卵胶膜内翻滚扭动,
并突破其膜到卵胶袋内,2~3天即可冲破卵胶袋进入水中,开始在水中独立生活,初出
胶袋的幼体常静伏于水底。这一过程即为孵化期,在正常年份为15~20天,低温年份可
达35天。孵出的幼体20天左右出现前肢芽;50天时后肢已出现4趾,外鳃开始萎缩,
全长约4Omm;80~100天完成变态。幼体以水蚤、水丝蚓、孑孓及其他小型水生无脊椎
动物等为食。林蛙及其蝌蚪是该鲵幼体的主要天敌。
费梁和江建平于1994年4月17日曾在吉林长白山下的白河镇附近观察数十尾成
鲵在水坑内配对产卵,统计了9对卵袋,每条卵袋长90~140(107.2±14.37,n=18)mm,
卵袋直径为14~20(17.3±1.78,n =18)mm,每条卵袋内含卵36~75(51.1±11.25,n=18)
粒,一只雌鲵产卵72~144(102.1±21.49,n=9)粒。卵粒交错排列在卵胶袋内,有的卵
胶袋刚产出不久,其内卵细胞尚未分裂;有的卵袋内的卵已发育到卵黄栓期至尾芽期。
据Borkin(1999,引自Sytin et al.,1987)记载,极北鲵的卵胶袋形状随胚胎发育时期不
同其形态有变化,刚产出时卵胶袋弯曲少,在囊胚期时弯曲多,胚胎孵化后其弯曲又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黑龙江(大兴安岭、漠河、呼玛、瑷辉、北安、五大连池、哈尔滨、穆陵、帽儿山、虎林)、吉林(长春、松花湖、蛟河、敦化、汪清、白河)、辽宁(康平、昌图)、内蒙古(呼伦贝尔盟及根河流域)、河南(商城)
分类讨论
讨论 Dybowski(1870)以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为模式种发表了极北鲵属
Salamandrella新属以后,Boulenger(1882),Stejneger(1907),Nikol’skii(1918)等先后采用
此名。Boulenger(1910)又将该种改隶于小鲵属,其种名为Hynobius keyserlingii,部分学
者采用了此名(Slevin,1925;Dunn,1923;Gee,1929~30;Noble,1931等)。但Inukai(1932)
一文依据头骨特征则认为Salamandrella不同于Hynobius。此后,Tago(1931),Sato(1943),
Brame(1957),Nakamura与Ueno(1963)等采用了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,但多数学
者仍将极北鲵隶于小鲵属,其种名记载为极北小鲵Hynobius keyserlingii(Chang,1936;
Pope and Boring,1940;Boring,1945;Terentjev and Chernov,1949;张孟闻,1955;
Mertens and Wermuth,1960;Thorn,1968;四川生物研究所,1977等)。
费梁和叶昌媛(1983)一文对小鲵科的属间分类做了研究,查看了中国东北地区的36
尾标本,该文明确提出:“极北鲵属Salamandrella是一个有效属”,其理由是“极北鲵
的后肢均为4个趾,未发现变异;在左右额骨和顶骨之间有囟门,形状窄长且较稳定,
极北鲵的上述特征可以与小鲵属相区别”,因此,其种名应恢复为 Salamandrella
keyserlingii。此后,费梁和叶昌媛(1884)、赵尔宓和胡其雄(1984)对极北鲵Salamandrella
keyserlingii与小锐科其他属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探讨。Borkin(1988),Ikebe(1990),
费梁等(1990,1999;2005),Kuzmin(1999),叶昌媛等(1993),Thorn与Raffaell(2001)
等均采用了上述属种名。但Aubert(2002)一文又将极北鲵改订为小鲵属的成员(Frost
2004),但其理由不明。根据以上讨论,本书采用极北鲵属Salamandrella是一个有效属
的意见,本种种名为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。
除以上讨论外,Terentjev(1938),Thorn(1968),Gorham(1974)曾将产于中亚地区的
土耳其斯坦小鲵Hynobius turkestanicus归属于本种,作为本种的异名。此后,被
Andrushko(1974)和Kuzmin等(1995)将其恢复为有效种Hynobius turkestanicus。
Salamandrella新属以后,Boulenger(1882),Stejneger(1907),Nikol’skii(1918)等先后采用
此名。Boulenger(1910)又将该种改隶于小鲵属,其种名为Hynobius keyserlingii,部分学
者采用了此名(Slevin,1925;Dunn,1923;Gee,1929~30;Noble,1931等)。但Inukai(1932)
一文依据头骨特征则认为Salamandrella不同于Hynobius。此后,Tago(1931),Sato(1943),
Brame(1957),Nakamura与Ueno(1963)等采用了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,但多数学
者仍将极北鲵隶于小鲵属,其种名记载为极北小鲵Hynobius keyserlingii(Chang,1936;
Pope and Boring,1940;Boring,1945;Terentjev and Chernov,1949;张孟闻,1955;
Mertens and Wermuth,1960;Thorn,1968;四川生物研究所,1977等)。
费梁和叶昌媛(1983)一文对小鲵科的属间分类做了研究,查看了中国东北地区的36
尾标本,该文明确提出:“极北鲵属Salamandrella是一个有效属”,其理由是“极北鲵
的后肢均为4个趾,未发现变异;在左右额骨和顶骨之间有囟门,形状窄长且较稳定,
极北鲵的上述特征可以与小鲵属相区别”,因此,其种名应恢复为 Salamandrella
keyserlingii。此后,费梁和叶昌媛(1884)、赵尔宓和胡其雄(1984)对极北鲵Salamandrella
keyserlingii与小锐科其他属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探讨。Borkin(1988),Ikebe(1990),
费梁等(1990,1999;2005),Kuzmin(1999),叶昌媛等(1993),Thorn与Raffaell(2001)
等均采用了上述属种名。但Aubert(2002)一文又将极北鲵改订为小鲵属的成员(Frost
2004),但其理由不明。根据以上讨论,本书采用极北鲵属Salamandrella是一个有效属
的意见,本种种名为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。
除以上讨论外,Terentjev(1938),Thorn(1968),Gorham(1974)曾将产于中亚地区的
土耳其斯坦小鲵Hynobius turkestanicus归属于本种,作为本种的异名。此后,被
Andrushko(1974)和Kuzmin等(1995)将其恢复为有效种Hynobius turkestanicus。